≡Phoenix hanceana Naudin in J. Bot. 17 (198): 174. 1879;广州植物志:715. 1956;海南植物志 4 : 165. 1977;广东植物志 2 :455. 1991;澳门植物志 3 : 25. 2007.
植株灌木或小乔木状,高1-5 (-6) m。茎单生或稀为丛生,直立、斜升或横卧,直径15-30cm,灰白色至灰色,具突起的菱形叶痕,常被残存的叶覆盖。叶鞘长约35cm,下面圆,上面平,边缘具棕色纤维;叶柄长20-30cm;叶片长约2m,平展或下垂,叶片基部的长刺排列不规则,约20对;叶轴下面平,上面具棱,连同裂片中脉均具鳞秕脱落后的痕迹;裂片40-120对,排列不规则,在叶轴一侧指向不同方向,排列成多个平面,披针形,长27-50cm,基部宽约3cm,灰绿色,先端具尖刺。先出叶长15-20cm,边缘全缘,向上啮蚀状;雄花序长30-50cm,直立;花序梗长10-15cm,宽约1. 8cm;花序轴长15-18cm;末回分支50-80条,长10-12cm,曲折;雄花:花萼宽筒状,长约1mm,先端具3齿裂;花瓣披针形,白色,长约5mm,基部宽约2mm,边缘全缘,先端渐尖;雄蕊长约3mm;退化雌蕊3,钻形,长不及1mm;雌花序外形与雄花序相似但较长,长约60cm,果时延长并变为橙红色;雌花:花萼宽筒状,长1-1. 5mm,先端平或略具小尖头;花瓣圆形,直径约3mm,边缘全缘,先端截形;退化雄蕊未见;心皮长约2mm。果卵球形至长圆体形,长约1. 5-1. 8cm,宽约1cm,先端具宿存柱头,成熟时橙黄色或紫黑色。花期:花期:4-5月;果期6-10月。。
产地:七娘山 (张寿洲等1756) 、仙湖植物园 (王定跃90748) 、大鹏 (张寿洲等SCAUF1065) 、羊台山,深圳市低海拔山地林下常见。生于海边疏林中或山地林下,海拔10-80m。
分布:台湾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和云南。巴基斯坦、印度、不丹、尼泊尔、孟加拉国、缅甸、泰国、老挝、越南、柬埔寨和菲律宾。